当前位置: 首页 > 法制宣传 > 法官风采
托起七个民族正义天平
----新疆兵团哈密垦区人民法院柳树泉法庭二、三事
作者:崔建民 杜倩  发布时间:2016-09-05 11:31:57 打印 字号: | |

记者走进柳树泉法庭调解室,“论情理、论常理、论法理、通情达理;讲诚心、讲真心、讲良心、将心比心”。朴朴素素的白底红芯两行字,好似三月里的春风,吹化了原被告间的冰雪,吹散了心底的一丝雾霾,吹暖了当事人的心扉。“法融情”的大标题背后,是“袖珍”法庭里两位维吾尔干警一次次的法律实践,一声声的法意诠释“法”引导和规范“情”,用“情”带动和推进“法”。在办案中融法律、政策和民俗于一体,圆满解决大批民族之间的纠纷,大家亲切地称它为维吾尔“袖珍” 法庭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“维汉”双语:谱写和谐民族团结赞歌

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哈密垦区人民法院柳树泉法庭位于哈密市西部,距离市区67公里外的柳树泉农场,管辖面积180万亩,辖区居住着维、汉、哈、回、蒙古、土家等七个民族,少数民族人口占一半以上,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,工作很难做。法庭成立三年来,两名维吾尔族双语干警,走村串户,了解民情,倾听民意,尤其是对几个少数民族的民族风俗做到了了然于胸。面对两名维吾尔族法官和书记员,刚开始其他民族的当事人心存疑虑,然而司马义庭长态度亲和,一视同仁,不偏不倚,案子办完了当事人的心结也解开了。

家住在五堡的艾力•木沙2014年向住在柳树泉的王林全借了六万五千元钱,说好的一年后还,因为做生意赔了近百万,艾力无力偿还借款,一怒之下的王林全把艾力的雪佛兰小轿车强行开回了自己家。艾力要求柳树泉法庭解决此事。司马义庭长带着书记员玉素甫找到王林全,解释私自扣车是违法的,劝他将车还给艾力,借款纠纷可以到法庭依法处理。谁知王林全坚决不还车,说:“你们都是维吾尔族,肯定会偏向艾力的,怎么会公正处理。”司庭长和玉素甫先后跑了四次,才将王林全的工作做通。在法庭的主持下,艾力与王林全达成了还款协议,王林全将车还给了艾力。司庭长和玉素甫还督促艾力按约定期限提前还了款。拿到案款的那一刻,王林全握住司庭长的手,面露尴尬地说:“不好意思啊,刚开始我还不信任你们,说了不好听的话,你们的行为完全体现了公正,我信维吾尔法官,维吾尔兄弟亚克西!”

住在柳树泉场部的梅五十全是位土家族职工。2013年底,他骑着摩托车在园艺二连的路口被陈宏华驾驶的小货车撞伤,造成腿部残疾,行走不便。梅五十全将陈宏华和车主热比娅及保险公司诉到了柳树泉法庭。司庭长将庭审地点安排在了梅五十全家中。开庭时,司庭长用汉语和梅五十全、陈宏华、保险公司的代理人沟通,再用维语将梅五十全的请求、陈宏华、保险公司的意见翻译给热比娅听。这一起案情简单、焦点明确的案件,虽然适用了简易程序,却足足审了五个小时。休庭时,司庭长采用“背靠背”调解,逐渐缩小了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分歧,最终双方握手言和,案件得以圆满解决。司庭长和书记员玉素甫在柳树泉工作期间,熟悉那里的一草一木、一砖一瓦,与当地的各民族同胞结下了深厚的友谊。群众信任他们,爱戴他们,有纠纷都乐于找他们解决。而他们,乐此不彼,通过解决一个又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琐碎的案件,尽量增加和谐因素,尽量消除不和谐因素,被群众亲切地称为“维吾尔兄弟好法官”。这就是两个维吾尔族法官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的不平凡贡献。

审理案件:传统习惯与法律的良性互动

俗话说“一代官司三代仇”,很多案件如果依法判决,对法官来说是省心省力,但乡亲们抬头不见低头见,很可能就因为一件小事埋下心结,从此老死不相往来,甚至反目成仇。所以,这样的案件一定要慎重处理。司马义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法官的优势,坚持“调解为主,调判结合”,走出了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调解工作新路子。在他的带领下,柳树泉法庭的审判工作,取得优异的成绩,三年来,调撤率均在95%以上。

付义龙与阿布都是柳树泉农场门对门的好邻居。2016年春天,阿布都在付义龙经营的化肥店赊购了25000元的化肥。后来,沉迷于电子游戏的阿布都荒废了当年的农田,入不敷出外出躲债了。付义龙将案子诉到了柳树泉法庭,案件通过公告程序办结了。付义龙握着一纸判决却拿不到钱,案子并没有案结事了。司庭长和玉素甫找到了阿布都的妈妈吐尔逊汗,从维吾尔族传统、宗教信仰、道德观念方面做了大量调解工作。最终,吐尔逊汗•依米提提出用两头牛“以物抵债”,付义龙也同意这种方式偿还欠款,案件得以顺利解决。“不能案件做完就完了,要多为老百姓做一些事”司庭长微笑着说。鲜活的事例看得见,听得着,最有说服力。法庭的好口碑一传十、十传百,辖区群众逐渐相信法律了,运用法律来解决身边发生的诸多矛盾,渐渐地吵架斗殴的事少了,团场的民族团结先进人物、道德模范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。

小法庭大作为:工作成绩是跑出来的

西北的小镇,线长、面广,交通很不发达,很多群众去一趟法庭很不方便,更不用说完成整个繁杂的诉讼程序。怎样让群众得到便捷的法律服务、减少偏远地区当事人的诉累,“把法庭的服务半径做大”成了柳树泉法庭的基本定位。“好的送达已完成案件审理的一半,每一个身在基层法庭的工作人员都颇有感触。”司马义庭长微笑着说道。柳树泉农场人居分散,交通不便,历来都有送达难的困扰,加之当地老百姓的传统观念,认为“打官司”是坏事,对诉讼有强烈的抵触情绪,以躲避、拒收等方式来消极抵抗。为提高送达效率,司马义庭长和书记员玉素甫每年有60%以上的时间在路上奔走,寻找当事人或被执行人,“边走、边收、边送、边审”。每周一的早晨,在银行的诉讼费缴费点长长的队伍里总有司庭长的身影。为了免去当事人往返哈密到银行缴费的苦累,节省当事人五、六十元的路费,司马义庭长一直替代当事人到银行缴纳诉讼费,一坚持就是三年。

对很多当事人来说,赢了官司却拿不到钱才是最头痛的问题。柳树泉法庭受理的案件原则上做到自审自执,从立案环节就注重执行兑现,在审判后就地采用约谈、查封、扣押等手段,尽可能快地为胜诉当事人挽回损失。问司庭长为何能做到,他说,我审结的案件若当事人领不到案款,我就会发慌,总觉得对不住当事人,所以我将自己办结的案件都当着自家的事情去考虑,自然就会尽心尽力了。农忙时下连队,田间地头开庭,午间傍晚审案,法官办案办到了家,也办到了群众心里。三年下来,法庭共巡回审判案件120多件,接待来访群众400多人次。通过就地开庭、就地调解等方式,不但化解了矛盾纠纷,使当地群众不再为了打官司奔波劳累,还在很大程度上延伸了司法服务的职能,增强了审判工作的透明度,极大地增进了群众对法院工作的了解。

两个人的“袖珍”法庭,缺了谁都没法开展工作。三年来,司马义和玉素甫没有请过一天假。刚到柳树泉法庭时,司庭长的女儿才刚刚4岁。一个周五的晚上,天已经黑了,司马义送达完调解书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,女儿闷闷不乐。小小的人儿居然有心事,司马义问女儿怎么了,女儿回答说:“妈妈送我去幼儿园,其他小朋友都有爸爸接,为什么爸爸你却不能来接我?”面对女儿期盼的眼神,司马义一阵心酸。每当回想起这一幕,铮铮铁汉的司马义禁不住眼含泪花。三年的“驻庭”生活,司马义感到亏欠家人的太多太多,如今女儿已上小学了,司马义却很少接送过女儿,而团场连队的小路上却散落着他的背影,撒满了他的辛勤和汗水。付出总有回报。2013年至2016年,柳树泉法庭审结的案件直接送达率100%,结案率100%,当天审结率90%以上,自动履行率85%,平均审限3天,同时在司庭长的带领下,柳树泉法庭还是一个无涉诉上访、无发回改判、无违法违纪案件的三无法庭。随着柳树泉农场“神泉”产业集聚园区、百万千瓦级光伏电产业基地的建成,柳树泉的维吾尔“袖珍”法庭将继续为团场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司法服务,靠朴实无华的行动赢得远比金杯、银杯更为宝贵的百姓口碑,努力托起七个民族的正义天平。

责任编辑:于文渊